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

談 閱 讀

世上有二個族群,他們是“讀”的族群。一個就是猶太民族;另一個就是基督徒。
猶太民族雖然經歷了多災多難、甚至亡國被擄,他們仍然可以重建自己的國家,堅立於應許之地。除了神紀念先前向亞伯拉罕所承諾的應許之外;其中最大的因素,就是他們最懂得讀書的意義。

自從神藉摩西留下了一部《律法書》之後,他們子子孫孫都要讀這部書。在被擄巴比倫的日子;流亡普世的日歲月,他們都暗中或明處,每逢安息日總會捧讀摩西傳給他們《律法書》。

摩西的《律法書》不僅是《信仰的法典》,也是《文化的法典》。在亡國流亡的日子,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“民族魂”。習以為常的養成了“讀”的規律,衍生出“讀”任何書的重視,創造了普世經濟、政治、法律、科學、醫學、文學等豐碑。
回到聖經中神所興起的代表人物,都是素有“讀”的學習背景。受過正規教育的有摩西,經上記著說:“摩西學了埃及一切的學問,說話行事都有才能。”(徒七22)

以色列國黃金時代的國王所羅門,他的父親大衛,深諳教育的重要,聘請了國中最有學問、最敬畏神的老師,教導所羅門王。他將從老師學來的學問,紀錄下來寫成智慧文學中的《箴言、傳道書、雅歌》。他所承受的知識、聰明才智,為他贏得普世的美譽和財富,他的名字,也成了財富和智慧的象徵。(代下九全)他將養成的“閱讀”樂趣,傳達給世人尋求知識、聰明、智慧的途徑。(箴一2-7二5-6)繼《箴言》之後,在《傳道書》中自述論及博覽群書的狀況:“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”他閱讀的力度到達:“讀書多,身體疲倦。”;然而他又指出“讀書多”的樂趣:“著書多,沒有窮盡”。(傳1:12,12:12;王上四29-34)

新約中的保羅,他生長在學術之都的大數,師承著名拉比迦瑪烈門下,是一位大有學問的學者。蒙召之後成了福音的執事;教會的導師;新約信仰的立基者,他寫的書信,就是今天教會的經典。他與摩西、所羅門都屬正規教育下的學者;但是他們仍屬孜孜不懈的閱讀者。保羅在羅馬獄中寫信給提摩太,叫他把留在特羅亞的禦寒衣服帶來;最要緊的是把“那些書帶來,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。”(提後四13)
除了以上所舉的人物之外;還有舊約的先知以西結;新約的使徒約翰,神都吩咐他們要“吃你所得的書卷,好去對以色列百姓講說。”(結三1-2;啟十8-11)經中所說的“吃”,就是我們今天所談的“閱讀”。


再說,聖經人物中還有撒母耳、大衛等神所使用的僕人,他們的成就,都與自學有關,其途徑就是“閱讀”。

談到基督徒是“讀”的族群。由於我們的信仰是根據聖經。《聖經》是出自聖靈的啟示。信仰要有根有基,“讀經”就成了基督徒必須研讀考究的首要;也是信徒蒙福的“惟喜”。(詩一2)
基督徒讀經正如先知以西結和使徒約翰般,是把聖經“吃”下去。但凡能吃下去的東西就叫“食物”。食物經過消化之後,就成為營養,促進身體健康,體現成生命狀況。主耶穌昔日對吃餅得飽的群眾說:“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,人若吃這糧,就必永遠活著。……我的肉真是可吃的,我的血真是可喝的。”當日聽見的人並不明白,而且產生誤解。因此,耶穌補充說:“叫人活著的乃是靈,肉體是無益的。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,就是生命。”(約六51,56,63)耶穌降世是神的“話”降臨世界,而且是有血、有肉的臨到世間,稱為“道成了肉身”這是極大的“奧秘”;也是極高度的“啟示”。要明白這極度的奧秘和啟示,神已經藉著祂的眾僕人,完全銓釋出來,就是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約《聖經》。


基督徒若要明白神的奧秘和啟示,固然要讀聖經;要追求靈命增長、靈性進深,更須要“讀經”。基督徒讀經,不同異教徒“唸經或誦經”。基督徒“讀經”乃是把《聖經》吃進去,如同將食物吃進身體裡面,這才能消化為「靈命」、「靈性」、「靈力」。

基督徒除了勤讀聖經之外,還要閱讀有關的屬靈書籍。現代的人真有福份,尤其是香港人,基本上都受過教育,一般的閱讀能力都很夠水準。香港的教會出版也很蓬勃,中西書籍種類繁多。教會書局遍及港九各處,經常也有書展推介流行暢銷書;不然,教會也有自身的圖書室,要閱讀屬靈書籍,可以買也可以借,都很方便。除此以外,屬靈刊物和報章雜誌也有目不暇給之豐富。理論上,信徒要追求屬靈的供應,絕無匱乏之虞。然而事實上,有閱讀屬靈讀物的信徒,仍屬稀少群體,難為出版業同工們的苦撐!

談起“閱讀”本身也是一門學問。歷史上許多有學問的人,都是“勤讀”、“恆讀”、“苦讀”、“精讀”、“廣讀”、“專讀”之能手。他們都有一套獨特閱讀的方法。其中有胡適「四到法」:“眼到、心到、口到、手到”(我還要加上“靈到”)。他也提出閱讀需要有:“思、悟、疑”的科學態度,正如孟子說:“盡信書則不如無書。”的客觀態度!

“閱讀”既是一門學問,參考有學問的人閱讀的經驗,當然有助於閱讀的心得和樂趣。王雲五鼓勵青年人讀書的意識,有以下的五項:1.為甚麼讀?2.讀甚麼?3.怎樣讀?4.何時讀?

5.怎樣讀不厭?
梁啟超則認為不讀書的人“沒有出息”,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的習慣,視書籍為伴侶。讀書應分二類:一類是精讀的書,一類是涉覽的書。
夏丐尊教人讀書方法是:先看序言,次看目錄,再選看其中主題章,然後可以放之書架,只要知道書的性質及概要,等要參考時再加翻閱。

有人說了一句名言:“三日不讀書,便語言無味,面目可憎。”(黃山谷)

最後,我談基督徒讀書有以下的見解:先要讀懂聖經,然後選讀適合自己程度需要的好書,其次,不妨廣讀具有時代信息的“潮書”,以提升對現今世代的辨思。但卻不可為世俗所擄,尤其是教會領袖,不可迷失信仰立場,總要以聖經為“體”為“本”;其他理學為“用”為“末”。體用;本末不可倒置,以免教會世俗化;會務政治化;信仰市場化;聚會劇情化。

聖經將信徒比喻為「器皿」;為「果樹」;為「江河」。器皿要聖潔、要貴重、要擴大,才合乎主用;果樹要按時結果子、葉子也不枯乾,才能符合栽種者的旨意;江河要能流出活水,供應百物滋生。這都是主召我們的目的。“閱讀”就是擴大、結果子、供應眾生的途徑。(提後二20-21;詩一;可十一12-14;約七38)

迪卡兒說:“我思故我在”。我對閱讀的體驗是:“我讀故我知”(屬靈知識、見解);“我讀故我明”(屬靈亮光與啟迪);“我讀故我富”(生命充實與富足);“我讀故我活”(行事為人與事奉道路活潑有力)。

信徒養成閱讀聖經及屬靈讀物的習慣和樂趣,日積月纍,生命必能轉化更新,他的品味、品質、品格自然提升無限。    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