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銅浸的日子

http://www.cbbc.org.hk/cbbc/activity/writing/news200704.pdf

上 一個世紀的六十年代,某一年的夏天,銅浸舉行青少年人夏令會,我被邀請擔任夏令會的講員。想不到,神就開始安排後來我在「銅浸的日子」。

當時,蔡明暉執事尚未被按立為執事,大家都叫他蔡部長。他在青少年人中間很受愛戴,所以在教會中長時間擔任少年部長。青少年人的夏令會當然是他的戲碼。經過這一次的接觸,我對他是相當心儀;他對我如何、相信可是一般。

六七年我被香港浸聯會差派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浸聯會擔任老總,三年任期之內,可算為港浸聯爭到一點顏面;也為新馬浸聯會立下一點汗馬功勞。

七零年馬來西亞發生排華事件,我們一家人經過一段恐怖的死蔭幽谷。事後收到許多來自不同教會的慰問和關懷。不知道甚麼路透社消息,傳說我們將班師回港。其實我們正在為下一步的道路禱告!當時正在等候階段。其中一個可能性、也許會將新馬浸聯會辦事處移到新加坡,繼續留在南洋工作。

有一天,收到來自銅浸蔡執事的信,內容除了慰問之外,更是提及教會的需要。他將教會的現狀作了簡略的報告,例如有多少人聚會、有多少存款、現任阮牧師年底轉任九城浸牧師,現任牧師的薪水是多少等;末了就提到:「設若牧師有意返港,請首先考慮來銅浸事奉。」這是我在那段日子接到的第一封邀請信,以後就陸續收到不同教會的邀請信。當時我的態度是順從神的帶領,既然銅浸最早來信邀請,我就答應下來,不再多作個人考量。

七一年一月初,我們一家人五口、經從越南、泰國回到香港。(當時師母身懷六甲,四月在港生下小女妮迦)感謝教會的盛意,蔡執事與各位執事(李鵬搖、林志昭、張榮柱)親自驅車到啟德機場接機,隨後到灣仔謝菲道某潮州酒家晚餐。(這不是「最後的晚餐」,而是「最先的晚餐」)從此我在」銅浸的日子」開始起步!

十一年銅浸「生命之旅」在我事奉的生命中、留下重大的意義。除了在「銅浸」教會中的事奉以外,教會還給我在香港聯合事工上的參與,擴大了我對神國事業的視野。我有幸被選為浸聯會大家庭的不同角色,其中曾擔任:同工會會長、聯會副會長、出版社董事、同工退修基金會首任主席,傳道、書報、神學等部的部員。又被選為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的書記;第一屇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的委員等。這一切的參與、使我學到許多事奉的學問與技巧;又容許我有進修的時間,對我往後的事奉、創造出很大的機緣。

最感到值得回味的事;還是浸聯會修章的運作。
往昔浸聯會的組織機制、可以說是「五十年不變」。

七十年代剛結朿,德高望重的林子豐主席安息主懷,正象徵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。一直以來浸聯會修章的會議都因人而「無疾而終」。其中的隱情,本會蔡執事參與其事、最有體驗!長任主席的林博士安息之後,繼任主席黃日強牧師重提修章之舉。原意只擬修改主席任期,以免改選舊人落台時情面尷尬!其實聯會長年以來、存在垢病,何止主席及常務領導層;就連各部委辦,也是專利凝固、年年改選、年年連任。當時,我是銅浸牧師,也被推為同工會主席。

時勢所趨,因而發動全面修章,包括各部部長、部員提名,概由會員堂提交;會員堂代表由五十人派一人,改為二十人派一人,上限五十人不變;聯會所屬機構受聘職員、不得出任常務及部長職。(註:此項修改不獲通過,是因不想因此全案凍結,前功盡廢;後來亦因此妥協而產生後遺)此次修章運動,表面上是黃日強牧師主持掛帥,實際上他是被逼上梁山,幕後推手卻是同工會。今天浸聯會的組織機制,能夠廣納各教會的精英,選舉能夠如此民主開明,都是當年修章的結果。其鮮為人知的底蘊與史實,黃日強牧師及充當前線的同仁,也多有安息主懷或已退出工場,我身為當事人之一,適任當年同工會會長,又是銅浸主任牧師,修章提案都經眾教會月會通過、然後向聯會提交。故此,有關浸聯會修章的來龍去脈,所有過程可謂最有依據的頭手資料。從淵源與作用上來說,本會功不可沒!

話說銅浸自從由天后廟道東方台搬到電器道新堂之後,多才多藝的主任傳道張天存先生,就很快被九龍城浸信會發掘請去;無獨有偶,難得本會請到一位忠心的「善牧良師」阮康濟牧師接任,正當教會穩定發展之際,阮牧師又被九城浸發掘挖走了!難怪蔡執事曾說:「我們教會的牧師離開之後,都到大教會去任牧師」。

我是在阮牧師離開到九城浸的繼任者。當時教會中的婦女很懷念阮牧師;尤其是懷念阮師母。因為阮牧師夫婦都是四邑的台山人,教會中的婦女很多也是台山人,除了「同聲同氣」之外,師母對這些婦女付出不少愛心的關懷!阮牧師留下一個穩定和諧的教會給我接任,執事和會友們對我的尊敬和信任依舊,這也成了銅浸教會優良的傳統和氛圍,直到如今。

上任伊始,教會人數不多,當日的教會如同一個大家庭的溫馨;李、吳、陳、何、張、唐、黃、蕭、梁、江、林、蔡,十二名門望族,已組成八、九成會友名冊。(按「百家姓」排列)如此組合的教會,認真是名副其實的「銅聲銅氣」,「合而為一」神的「家」教會。身為這樣教會的牧師,真是蒙福。十一年來,會務可以順暢發展;且有時間參與聯合事工及抽空進修,沒有一點制肘和後顧之憂!這些年牧會的日子,的確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貴、感恩和追憶!。

六、七年代,普世興起一陣歪風。國際間的冷戰、新一代的迷失、先後出現的有搖滾樂、僖皮士、校園裸跑等頹風!台海兩岸也有異動,台大學者引進「虛無主義」、「存在主義」、「神死了」等哲學,到處大學生、青年人掀起消極、頹廢、放蕩任性的情緒,人生失卻方向價值,如同「天地一沙鷗」,成了迷失、悲哀的一代!大陸方面又發生「文化大革命」運動。

香港也出現「土製菠蘿」、「 箍頸黨」、「扑頭黨」等。一時間,本港治安堪慮、人心惶惶,晚間出門消費、幾乎是不敢冒險的行為。教會晚間聚會、也幾乎全面停頓。北角浸信會的早禱會、也遭匪徒挾持入內洗劫。在這段期間,教會設在大廈內,都會受到大廈門禁限制,為公眾安全,公開聚會次數減少;也都採取「閉門崇拜」的防範;青少年團契人數停滯、青少年人工作面臨相當困難,教會前途感到消極!

本會為了突破以上種種的困難,順利租賃教會樓下舖位,自設樓梯出入。為了瀰補租金、本會決定開設「銅浸書局」經營教會書籍及飾物禮品。書局由李鵬搖執事任義務經理、黃素芳師母任義務營業主任、林志昭執事任義務財務。書局帶來許多方便和機會,以當時來說,港島教會書局、由教會經營,用店舖開設、可詡「只此一家」。此書局供應了港島許多信徒屬靈的糧食;也創造了「銅浸」的知名度;吸納了一些外來信徒和青年。(因為地利的關係,書局舉辦了幾年
年宵市場。開創教會進入年宵市場的先河。下期報導)

話說我在銅浸的日子(下)黃鐘牧師

開 設「銅浸書局」有兩大原因:
一為有教會開設獨立門口,自設樓梯、方便信徒聚會時出入自由。
二為提供地區信徒購買屬靈書籍。

當時教會的經濟狀況並不充裕,書局支出希望從營業收益自負。由於欠缺這一方面的經驗,開業之後、營業額尚屬理想;惟收益卻不能平衡支出。經過向同業瞭解後、這種情況並不例外,如要達到平衡,必須增設精品、飾物和賀卡。經過改良之後,書局情況尚屬理想,教會也毋須為書局承擔經濟浥注。轉瞬間,三年租約屇滿,屋主加租幅度奇高;此時,香港治安已趨安定,聚會情況也毋需門禁森嚴,自設樓梯與否,不會影響教會發展;港島方面、教會書局開設也如雨後春筍,少了銅浸書局也無損失!考慮結果,教會決定放棄繼續經營,將店舖交回舖主,書局事工就此畫上句點。

書局經營期間,有一件值得報導的事情,就是每年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的“年宵市場”。本會地處公園出口,因鄰近地利之便,因而興起擺設“年宵書攤”的創意。年輕的會友、帶著興奮熱烈的心情,由投標攤位到攤位設計、貨物運送、輪值看守攤位、推售貨物等,都全程投入;年長的會友則站在攤位前加油助陣。回想起當日的情景,深受全港眾教會之讚羨;如今回想:既溫馨又失落,因為那時參與的青少年人、年長的會友們,多已移民外國或天國!

也沒有人再記起、再讚羨!

時過境遷,今年的年宵前夕,我與師母有機會再踏入維園瀏覽,盛況不復當年熱烈,教會書攤卻有多處,站在一旁回憶一番,悕噓已是四分之一世紀!場中邂逅雷傳道一家,當日銅浸開創「年宵書攤」之創舉、豪情、盛況,已經一去不復返兮!

我在新馬事奉的時候,經常在各埠浸會巡視或領會,協助教會建立及增長。工作中深悉當地同工的素質、大部份具有先天性的貧乏。由於人才匱乏之故,教會事工難有發展。三年來的事奉,常為當地培才事工根本問題努力,只可惜主觀、客觀條件都不足夠,始終毫無頭緒,沒有任何成效。

返港之前,到怡保太平領會、主任陳威靈傳道,他剛從馬來西亞浸會神學院畢業。當時,他要求我回港之後,為他安排到香港進修,完成學業之後,再回馬來西亞工作。

此意正合乎培才計劃,當日我一口答應。我在銅浸工作的第二年,就向教會舉荐陳威靈來教會一邊事奉、一邊進修的培才計劃。

建議得到教會的認可,陳威靈傳道順利來香港進修,進入大專學院就讀。經過四年的學習,陳威靈弟兄的學習及事奉態度,深受會友欣賞,畢業之後,教會通過按立他為牧師,差派他回到馬來西亞怡保浸信會牧會。因著教會事工的擴展,同時也按立了陳嘉琛弟兄、吳守仁弟兄為執事。

感謝主,陳牧師到怡保之後,為教會籌建宗教教育樓,教會事工及人數大增,為馬來西亞眾教會所讚揚!此項成果,在當年眾教會提倡差傳的年代,本會已經有效地用行動培養人才,差派回本土作傳道的工夫,也算是另闢溪澗的差傳先河。(八一年我赴美事奉,教會經過一段時間沒有牧人,最後才召陳牧師回港牧會)七十年代中期,本港教會出現一片生機,許多海外留學生紛紛回港。

這批回港留學生中,大致上分兩類人:
一類是教會子弟出國留學之後、回到原來教會;
另一類是在留學之前尚未信主,留學期間被邀請參加學生查經班而信主的學生。

這兩類的信徒都有一個共通點:熱心領人歸主;沒有教會觀念;負有使命感。這批從北美洲回來的留學生,如同一股暖流,在教會提出時代的使命和興革,帶來傳統教會重大衝激和不安。後來由於教會領導層堅持立場,這些負有時代使命感的信徒,多有退出原有教會,另組新教會及創立有承擔的福音團體或機構。

這些福音團體或機構的性質有:特殊文字事工、社會族群關懷、中國大陸福音、海外差傳或短宣、青少年輔導等。這些事工都是需要大量人力、財力的支持,他們的人力、財力從何而來?當然是來自不同的教會,這又造成了教會與機構間的張力,其中所產生的不和諧現象,經過一段時期的對話與磨合,總算有了諒解,帶來了香港教會的祝福!本會在這段時間並沒有經歷這種衝激,因為我們沒有這類回歸的留學生。

我們的問題是青少年人的工作沒有對象。環視我們周圍的教會,青少年有來自真光、顯理、培正、培道、崇真、公理等中學;而我們教會中的青少年人、是來自信徒的子女。年長的會友,子女多屬就業青年;年輕的信徒,子女尚在幼年。誠如上文所說,教會如同一個大家庭。和氣一團、增進緩慢。

如何突破這個瓶頸,發展青少年人的工作?使教會能有明天的希望!這是當時我要思考的問題。後來我發現教會中有一位在寶馬山蘇浙中學讀書的青年(記不起他是現今仍在教會中的那一位),鼓勵他在禮拜六中午放學之後,邀請一些同學,來教會參加“福音性查經”。

查經之前,預備些少茶水點心給他們享用,稍作休息之後就開始聚會。在他協助邀請下,當時參加的人數少時有七、八位,多時有十多位。神的恩典,當時這批參加福音性查經的蘇浙學生,後來都受浸加入本會,也成了助道會(團契)的骨幹。從那時候開始,青少年人的事工就進入一個新里程,因著這批生力軍的帶動,人數逐漸增加。

更想不到,這批青年人在神的配對下,竟然一對一對的、有情人終成眷屬、逐漸走上了紅地氈,成為終身的伴侶。尤其難得的是、這些一對一對的佳偶,都成了教會事奉的好拍檔,大部份就是今天教會中的領袖們。(施牧師伉儷就是其中一對)記不起是那一年開始,我發現每主日的奉獻,除了幾位信徒的奉獻,數目較大的款項用支票以外,現金超過百元的不多,來自團契和主日學的奉獻,總是硬體多於軟體。

青少年人在團契、主日學和崇拜,都有奉獻,為了應付多次的奉獻,往往總會將原擬奉獻的金額、找換成硬幣零錢,分作多次奉獻之用。再則,每當崇拜奉獻的時候,主席總要說明:「奉獻是為基督徒而設,尚未成為基督徒的來賓,可以不必奉獻」。雖然這種說明,可以減少來賓的尷尬不安,長期行禮如儀、例行宣佈,始終造成會眾的不安和厭倦。

經過一番的考慮討論,教會決定取消在崇拜中的傳袋奉獻,改用塑膠奉獻封、於崇拜前夾在崇拜程序表內,信徒可以隨意於崇拜前後、將奉獻投入奉獻箱內(教會仍然提供不同項目奉獻的印刷奉獻封,給按月具名奉獻之信徒使用。
註:塑料奉獻封是為不具名奉獻使用,並且可以回收再用)。

為使信徒習慣這種改變,崇拜中仍然維持有奉獻的項目,並為奉獻禱告。實施前考慮到理財部因為改變而影響教會預算的憂慮,初期試行三個月,如試行成功,以後就繼續施行、否則就恢復原狀。感謝讚美主,試行的結果,教會奉獻並未因此減少、而且節節上升,硬幣的數量也漸漸消失。自從那年開始、直到如今,這種奉獻方式,已成了我們教會的特色文化。相信香港眾浸信會中,再難找到這種奉獻模式!

教會的會址是在電器道37號二樓,共有四個單位,面積約三千多平方尺。會址內除禮堂、主日學課室、團契室之外;尚有傳道人宿舍。教會漸有發展的時候,堂址就不足應用。如何解決教會地方問題;以當時教會的財政狀況,不可能想到擴堂的課題。奇妙的主,祂的意念出乎人的預料!有一天,婦女會會長唐陳艷馨姊妹告訴我:教會對面七十號四樓,有一個約五百尺唐樓擬出售,要價二十七萬元,她認為很適合作為傳道人宿舍,要我作出決定。

我當時的反應是需要提出討論;況且教會沒有這一筆錢。當晚,唐太、何姚愛蘭姊妹、周麗生姑娘、江惠蓮姑娘等人商量之後,顧不得教會辦事程序,即晚湊足一筆定金,要我與執事們通了幾個電話,取得大家的認可,就這樣的買下了傳道人宿舍。事後在教會月會中也得到全會眾的通過。購樓的款項,也在婦女會們的帶動鼓勵下完成。在這裡,我必須要對當日的婦女會(或稱女傳道會)的成員,表達衷心的感激,有她們的代禱、鼓勵、支持,使我在銅浸的日子裡、充滿了溫暖的回憶!

關於擴堂的事,我在任的時候、曾經二次的提及。一次是擬買糖街長江實業的新樓(即現在的銅鑼灣廣場)。
室內面積三千多尺,還有露台二千多尺。出售樓價不高,若出售現有堂址,補貼不多,是我們教會能力所及。後來因為考慮三千多尺沒有柱子遮擋的禮堂,固然莊嚴宏偉,然而;主日學、助道會等活動場地,就要向露台發展,雖然面積足夠;卻是違規!教會不能作違法建築的事,因此放棄不作考慮。後來又物色到現在教會對面的「福安園」。

各方面都很適合教會使用;惟因樓宇取光及空氣不足,只有前面電車路透光,聚會時必需使用空調,這樣每月的電費可就成了負擔。結果又只好放棄。 擴堂的事一再不理想,最後,神為教會預備了現在的堂址,那是我離開銅浸的日子之後的事;今後仍然存在「擴堂」願景,相信「在耶和華山上必有預備」,懇求天父早日賜恩實現!

銅鑼灣浸信會 2007年4月 第四十六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