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辦一間好學校(續)

http://macautimes.net/times/40/4041.html

  辦一間好學校「認真」是非常重要,「辦學認真」可以從「嚴」、「深」、「難」三個字代表。這三個字可解釋為:校規嚴;學科深;入學、卒業難。上文(編者按:參閱本報36期第三頁)已說明「校規嚴」的問題,本文續談「學科深」、「就學難」的問題。

  因為本澳沒有出版教科書,各學校多採用由香港出版商所出版的教科書。香港出版的教科書精美多元,內容涉面繁而不實,老師施教育有一定的難處,備課時間相應增多,幸虧教科書都備有教員本,供老師備課之用,理論上應該可以接受。問題卻出在教科書的內容,涵蓋面寬廣,銜接性又鬆散,習作嫌繁瑣,老師若照教如儀,往往出現無法教完的現象。若要按進度教完,勢必犧牲學生的「知學權」,老師拼命把課程趕完,學生不明白只好找「家補」」不然就自己設想能否克服。基礎差的學生,程度自然逐漸下降,最後難逃被學校掃出校門的噩運。好像不這樣作,就不足以說明學校的水準,不足以表示這間學校的要求高,程度深。這就是中學的情況。

  其次,學生回家的家課,家長很在意。因為校方將很多作業給學生回家溫習,學生一回到家中,首先享用一些點心,然後在監管下開始做功課,或到補習社再上課。有些學生回家後在補習社逗留到深夜才回家;也有的家長陪同做功課到孩子疲睏不支,才由家長捉住孩子的手把功課做完。這是小學及幼稚學生的情況。也就是今天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教育工作者,為甚麼要大談「減壓減負」的原故。

  本校是一間由幼稚園到高中的「一條龍」學校,早已關注到這種不健康的現象,留意到學生成績逐漸下降的原因;小學、 幼稚園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的問題。老師埋怨授課時節不夠,學生程度太差,書教不完等。問題出現在那裡?環視左右的「名校」,他們何嘗不是一樣的課本、一樣的作法、一樣的把不合格的學生向外掃出去,但是仍然有許多學生等著設法進去。為甚麼?因為社會上一般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識底結,將一些學校標籤為「名校」,並且認定這些「名校」的作法,就是成功教育的典範,只有這樣的教育方法,才會教出優質的學生。認定書本多、習作多,就是學得多,學得深,這就是一流學校的特徵!做不完,請人補習,無論如何都要對孩子嚴加督促、施加壓力,要他努力完成學習過程,本人對這種教育觀念十分懷疑,也感到萬分殘忍!在條件可能範圍內,已逐漸說服影響同事們,改變學校的教育方法,改善我們的教育措施,栽培教會學校的教育理想,給學生學習的尊嚴,老師不是專注「教書」,而是專注「教人」,既然是「教人」,就要人性化、理性化、德性化、靈性化。把一切的學業與教導,從以上「四化」作基準,加以活教減負。

  在過去的四年裡,校方每年花一筆費用,在學年開始前,全校教職員假外地舉行幾天的「教學研討會」,將一些現行教育的課題,作專題的演講或討論,明顯的,學校在不斷的蛻變中。特別是幼稚園和小學,不斷實施設計教學、活動教學,減輕學生抄寫背誦,大堆家課習作的負擔。我們的努力就是要令我們的學生學得更好。曾有一位不太瞭解的家長這樣說,我的兒子不是一定要在貴校讀下去,如果要轉學怎麼辦?我們真不知道要怎樣向這位家長解釋,只好在家長會的場合,向他們耐性說明和溝通。又有一天,一位幼稚園的家長打電話給校長,他問「為甚麼我的孩子沒有家課?為甚麼不將書本給他帶回家溫習?」校長問他的孩子讀哪一班,他本人是從事甚麼行業?他說是幼稚園低班,工作屬於白領階級。校長好辛苦地向他解釋了一番,要他明白幼稚園的意義,不要把孩子壓壞了,要多與孩子談話,多引發孩子好奇心,容許孩子發問,給孩子正確的答案等。簡單的書本,對沒有受過幼稚園教學專業訓練的家長,是沒有太大的意義。正如一個「上」字,一個「人」字,豈是單單學會認識「人」字、學會寫「上」字。相反地,對一位有幼兒教育知識的人來說,沒有這本單字的課本,也能活潑的教孩子更多學前的知識。我們不能錯怪這位家長的要求,他只不過是許多家長中的一位,他的觀念也是許多家長的觀念,他不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家長,尚且有這樣的觀念,我們要問是誰造成這種觀念?是傳統教育體制造成的,是現行教育工作者造成的。要辦一間「好學校」,真不容易!首先還須改變一般人的教育觀念。
  談到「就讀難」的問題,每到學年將結束的那段日子,總會接到不少家長的求助,為了他們不能升班的孩子或是被校方飭令轉校的孩子求學位。問題又是出現在應試制度,每間學校都視自己學校為「名校」。越是出名的學校,對分數的要求越執著。有些學生本來不是太差,但是因為學校的政策不饒人,不及格科目超過限度,就被掃地出門。展視他們的成績表,發現不及格的分數只是零點四至八(59.2-59.6分)之間,看完後真有點憤怒,只好為這些學生感到無奈與同情!這個年頭學生讀書真難;家長為學生找書讀真苦!為甚麼會這樣?你問我,我又問誰呢!

  我們決心要辦一間「好學校」,我們要率先推行「教育改革」。我們不敢魯莽的、粗暴的喊「教育改革」,我們曾多次組隊前往國內考察,又積極的參與「教改」研討,蒐集各國、各家「教改」專論,深入研究「教改」方案、「教改」策略,作好「教改」準備,創造「教改」條件和空間。在《信心》、《盼望》、《愛心》的校訓精神下,我們會樂觀地、積極地將本校辦成一間「好學校」。
黃 鐘(澳門浸信中學校長,本文摘錄自《浸信雙月報》第十一期)
 
辦一間好學校(上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