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基督教文化與澳門(下)

澳門:基督教文化基地
http://www.m-ccc.org/m-infm/Mo/hist/CultureBase.htm

  自中國開放以來,澳門從荒島變成為城市,一個國際的城市,不可輕視澳門,深信澳門明天會更好,而且會非常好。因為澳門不是孤立的半島,將鄰近珠江三角州匯合一體,更會成為珠海的大都會,她有出入國際都會的機場,50年不變的行政特區,更成了珠江三角州區的門市部,貿易是十分好。而澳門特區組成都是經濟人,極看重經濟發展,無論如何,澳門經濟會更好。香港將成為數碼港,澳門亦會成次數碼港,都會得益。對於基督教文化傳遞來說,澳門現在愈來愈蓬勃,單從澳門第二屆文化節來說,當中已有10間基督教機構合辦而成,若計算教會至少亦有60-70個單位,按宣教士及牧師來說,就有100-200人,按澳門人口比率來說,澳門有此數目極有潛力。而重要的是將他們裝備起來,澳門在過去都是人才的供應地,不是聚腳點,是一個供應地,我們時常都有此觀念,當栽培人才時,他們都離開。正如我所牧養的堂會一樣,本身出了很多傳道人,但自己卻沒有傳道人,但他們都在世界各處事奉。    

對於未來澳門可以做的事很多,因為回歸,有何意義呢?於我而言,身為一個中國人,也是中國基督教徒,更是一位中國的傳道人,對中國我們有何承擔呢?我們應該有「天國心、中國情」。因為在過去,在殖民地時期,我們都嘆息,我們中國人都是沒有根的一代,在抗戰時期,與日本對抗,我們可以從軍,可以作義勇軍。但是我們有國,但對她卻沒有認同,國家亦未能接納,我們如何面對呢?心靈不願意,但卻加入其他國家作為當地公民,但現在回歸,我們可以堂堂正正作中國人,為何神給予我們是中國人?是否以中國為榮?為中國人出一些力量,關心中國人未來心靈的出路,國家前途?我們怎樣回應呢?書生報國呢?報國用何方法呢?心靈回歸就是讓我們認同國家,認同同胞,為他們做些事情。

  當然我們有很多專長為國家效勞,但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,是將我們的基督教文化傳入我們的祖國,中國有一套優秀的文化,是好質素的文化,而這一套文化只欠是「生命」,甚麼四維八德、禮儀廉恥,做人道理,都給古人說盡,都成了主流文化,為何我們今天未能夠成為在文化上具有影響力呢?是那麼脆弱呢?我們應賦予中國文化的「生命」,因為只有主耶穌基督就是「道路、真理及生命。」(約十四6)

上一代有人提倡福音救國,亦有人提倡神學本土化,我們這一代似乎更成熟的是,不是神學本色化,是中國基督化,不是基督本土化,並不以耶穌基督穿上一件孔夫子的衣服,我們可以將中國教如西方一樣,使他們的文化成為基督教的文化,外國傳教士不能做到,我們可以做得到,因為在我們中間有很多博士及有識之士的肢體,有很多在學術上極有潛力,無可限量的主內肢體,在此彈丸之地,我們有大學,有理工學院,將來有在鄰近設立的國內大專院校,這些曾留學海外及國內的肢體,他們畢業回澳,就成了我們的資產,若他們將來吸納成了教會一份子,將來我們這一代就從事中國基督化,將中國與基督教文化合流,我相信歐美文化可以基督化,中國更可以基督化,因為沒有任何衝突,衝突都是那些次文化而已,而次文化的衝突是可以調解的,而西方傳教士在這方面是不曉得理解,我在此有一些期望,甚麼是「心靈回歸」呢?過去的心靈我們只專注「天國」或「世人」,好不好趁此日子,將我們的心靈專注在「歸向神,向人」,而現在轉到我們中國同胞身上,這是我內心的呼籲,亦是我返回澳門事奉之因,因為我感覺到別人關心中國,我身為中國人關心中國,如果外國人有愛心向中國傳福音,為何我仍推卻這個重任呢?

  而福音傳入中國四次,第一次在唐朝,第二次在元朝,第三次在明朝,第四次在清朝,第五次應該在「現在」,而澳門是最適合成為一個「福音基地」,成為一個最適合「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地」,是文化工作地方,在表面上有很多賭博等,實際上卻隱藏著一些珍寶,如果不是,神就不會揀選澳門成「福音初至之地」,是一塊「福地」,所以我們這一代要將澳門發揚光大!
(三之三,完)

「基督教文化與澳門」系列,由澳門浸信教會主任牧師、浸信中學校長黃鐘牧師講於1999年第二屆基督教文化節,冼錦光先生整理,本文未經講員斧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