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基督教與澳門教育(三)

晚清時期中國基督教教育
http://macautimes.net/times/65/6531.htm

  自1842年中英訂立了「南京條約」之後,開放沿海廈門、福州、上海、寧波、廣州。過去滯留澳門的各宗派教士,悉數離澳,前往開放港口。一時間本澳不再存在基督教事工。原因很簡單,教士留澳的日子,多作短暫居留,伺機進入中國,並無長久打算,主要時間用於學習中文及語言,一旦中國門戶打開,立即直奔目的工場。  

因為五口通商,自由宣教,各國人士合法居留中國開放城市,教堂林立,一時間宣教事工一片興盛,入教人士漸多,信教人士中難免良莠不齊,脅勢凌人的事屢有發生,民間仇外情緒漸增,官府經常處理教民與百姓間糾紛,教士往往出面維護,民間經常出現仇殺教士、燒毀教堂等教案事件。從此中國進入多事之秋,國家產生翻天覆地的動盪,正是內亂外犯,一波未平,另波又起。  1844年美國又在本澳望廈村觀音堂內,與中國簽定「望廈條約」(34條通商條約)。又與法國簽定「黃埔條約(35條通商條約)」。1845年與比利時簽定通商條約。  

1850年廣東花縣人洪秀全,因赴省城考試落第,獲梁發「勸世良言」,回家細讀引發慕道之心,再赴東石角第一浸信會慕道,得羅孝全牧師悉心教導,決心信主,可惜領浸之時,因信仰不純遭拒。毅然赴廣西投奔拜「天地會」馮雲山。卒演變成「金田起義」。以後成功佔領清朝半壁河山,定都金陵,號稱「太平天國」。可惜成功在即,產生內哄,自相殘殺,於1864年亡,立國只有短短十四年。  因為晚清闇弱無能,屢遭外強漁肉,日本、俄國相繼侵占中國領土。1887年與葡國公使羅沙,於北京簽約54條,專款一條,將澳門正式割讓葡國。  

1894年與日本宣戰,是為「甲午戰爭」。中日簽定「馬關條約」,台灣割讓給日本。一連串喪邦辱國的條約,激發起中山翠亨村的熱血青年孫文(帝象),在檀香山組織「興中會」,從此扯起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民國,平均地權」的革命運動。以上一段日子,基督教在澳門根本沒有工作,也沒有教育工作。1900年的義和團教難事件寢息,訂下喪邦辱國的「辛丑條約」。翌年,美國喬治亞州有數間浸信教會,深覺向國外傳福音的重要,聯合組織「聖經傳道會」,選派杜心餘牧師夫婦(Rev. & Mrs. Charlton Todd)到中國華南宣道。杜牧師來華之前,在該州美康城浸信會事奉。當時被差來華宣道之事,美國南方浸信會聯會也表示贊助。杜牧師夫婦遂於1903年十二月抵達澳門。  當時的澳門雖屬葡人管治,但是環境十分惡劣,市上剛有電力供應,社會治安不靖,居民品流複雜。妓寨、賭檔、煙格等充斥坊間,從事走私劫掠等不法勾當者無處不有。澳門市區範圍很小,只有一條像樣的大街叫「營地街」。早期老澳門人稱澳門為「澳門街」,就是因為只有這條街的原故,用來形容澳門的「小」,而以當時而言,「營地街」可以算為最大的街,所以又稱為「營地大街」直到現今。 (待續)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 
黃鐘牧師基督教與澳門教育系列:一.澳門的歷史地位及文化優勢二.基督教的傳入及教育貢獻三、晚清時期中國基督教教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