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辦一間好學校(上)

http://macautimes.net/times/36/n36-204.html

  澳門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好學校、名學府。我們的學校只是一間在發展中的學校,既不敢自詡為好學校,更談不上是名校。不過,我們有理想、有決心要辦一間「好學校」。
  
辦一間「好學校」 「辦好一間『學校』」和「辦一間『好學校』」不同,前者意思是學校現在還有許多欠理想未上軌道的地方,按照一般辦學的標準,例如:教學設施、學生素質、老師素質、學校風氣等,都有待改進增強。後者的意思是側重創新的辦學理念,崇高的辦學理想、為學生的辦學機制、愛學生的辦學目的和目標等。

  「名校」與「好學校」 「辦好一間學校」是辦學的基本要求,只要符合政府法令和一般的教育原理及辦學通則即可。可是在一般家長的心目中,對學校的要求並不如此。由於世俗「名牌」效應,將「名校」與「好學校」等同。在理論上,「好學校」必定會是「名校」;然而「名校」不一定是「好學校」,原因可能有歷史背景的因素使然。昔日的歷史因素,在當日的條件下,在沒有比較的情況,的確是名副其實的「好學校、名學府」。

  辦學校的取向 教育是一項不斷在改變、更新的科學,昔日的教學理念、教育制度、教學方法,都會隨社會的進步與變遷而有所不同。但求「名牌效應」而忽視「教育效應」往往就是普遍家長的迷信取向。因此,為了迎合家長的喜好,絕大多數學校都力爭上游的想擠身「名校」之列,有意無意的馬首是瞻的效法「名校」的作風和方法,並以「名校」作為「辦好一間學校」的標準。無可否認,「名校」的辦學資源、教學設施、學習風氣、學生素質、辦學背景等,都有一定的優勢,雖在眾多先進優質學校競逐下,仍能保持一定的聲望。環視目前本澳眾多學校之中,擁有「名校」盛名的為數不少,對本澳教育的確作出了相當的貢獻,也受到社會人士的讚賞和肯定。本人亦以尊敬的心認同這些「名校」的成就。

  我們的終極目標 但是,「辦一間『好學校』」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。這並不是說我們已經成功了,我們乃是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的,向標杆直跑。為甚麼我們有這想法要「辦一間『好學校』」?原因是傳統的教育制度、方法、內容、方向、目的,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社會問題,已經引起了關心教育的人士極度關注。因此,全世界的教育界都在提倡「教育改革」。 當前學校教育的錯失 最近有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,李遠哲博士到香港中文大學演講。他對目前學校教育有嚴厲的批判,綜合李教授的判決可歸納為三大罪狀:

1. 現今學校教育有違「有教無類」的儒家教育理念。許多學生在現行教育的升學制度下,被無情地折磨、摧殘。

2.當前的教育,未能「因才施教」。在同一課程、劃一標準、同一進度的要求下,如不適應或趕不上進度,就會遭到淘汰。大半學生的學校生活是不愉快的,而社會很多問題,便產生在這一群被學校教育遺棄的不幸人當中。

3. 李教授認為:「如果我們今天要提出一個危害教育最深的傳統文化,那便是『科舉制度』留下來的考試文化。用考試來衡量教育的效果。結果嚴重地扭曲了整個教育的目的與理想,不知摧殘了多少年輕的學子,不但未能做到三育並進,相反地是徹底把德、智、體都毀了!」

  突破傳統的教育改革 除了李博士演講之外,香港教育當局自回歸以來,亦針對學校的教育改革,不斷提出一些教育方案,例如優質教育、活動教育、成才教育、校本為主等;又倡導建立「終身學習,自強不息」的機制,取消以學能測試為依據的升中派位制度,及中三評核試。不將學生以成績分組;高中方面,推行一體化、不設文理分流、不分主流及職業教育,在學期間舉行一次大學入學試。以上的大膽創新、突破傳統、擺脫前殖民地教育的桎梏,充分表現出力求革新,趕上時代的決心。

  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 教育署方面近日又不斷召開教育研討會,並且發表文告:闡釋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與承擔。因為教師在改革過程中,肩負執行重任,只有具備改革理念及使命承擔的老師,才能達到良好改革效果。教師要摒棄以傳統功課測試為主體的教學模式,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,及多媒電子教學,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吸收。養成學生自我學習、樂於求知、善於溝通、勇於創新、敢於嘗試等向性。具備這種全方位的教師專業技能和心志,才是學校教育改革的真正關鍵性人物,最有貢獻的大功臣。
(待續)

□ 黃鐘校長(摘錄自《浸信雙月報》第八期)
辦一間好學校(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